作者: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孙配显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需应对诸多挑战。
一、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宝库。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例如豫西地坑院民居、豫剧、木版年画、唢呐艺术等。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通过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等模式,乡土文化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和增收。例如,兰考县张庄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和传统手艺,打造“素书木梳”“仁义礼智信花生”等特色品牌,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同时,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文化认同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核心。通过弘扬优秀乡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尉氏县通过建立非遗传习基地,培养年轻传承人,不仅延续了文化基因,还为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注入了活力。
此外,乡土文化还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与精神效益。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如传统农耕方式)和道德规范(如乡规民约)能够促进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南乡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乡土文化价值显著,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城乡发展失衡导致文化生存空间压缩。大量乡村人口外流造成“空心化”问题,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例如,兰考县赵垛楼村空心化率高达40%,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面临断层风险。
二是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不足。河南乡土文化资源虽丰富,但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创新性转化。许多地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表面展示阶段,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或产业链。
三是现代文化冲击与认同危机。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对乡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导致乡土文化价值被边缘化。
三、河南乡土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
为实现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并充分发挥其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需从以下路径着力:
一是夯实经济基础,促进文化产业融合。乡村振兴需以产业为支撑。河南省应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数字经济。例如,通过推广“非遗+旅游”“文化+电商”等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IP。栾川县鸾州渡假日小镇引入AI智能导览和虚拟数字人技术,为传统文化体验注入科技元素,是文化创新转化的成功案例。
二是弘扬优秀文化,重塑乡土认同。深入挖掘和整理河南乡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教育传承、媒体传播和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例如,尉氏县通过举办非遗市集和线上直播活动,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河南省需进一步完善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立法保护。例如,借鉴信阳市推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经验,加快省级立法进程,为乡土文化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人才培育。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利用数字技术为乡土文化赋能。通过数字化存档、虚拟展示、网络传播等方式,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建立“乡村非遗数字化转型平台”,引入AI、3D打印等技术,降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门槛。
河南省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开发模式,乡土文化能够从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我们仍需继续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让深厚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