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9 日,骄阳似火,却未能阻挡一众贤达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热忱。华夏万姓宗亲代表恭祭根脉始祖伏羲大典组委会办公室内,第二届恭祭太昊伏羲大典筹备座谈会召开。诸位专家学者、业界翘楚齐聚一堂,共商盛举,旨在提升第二届万姓宗亲代表恭祭根脉始祖伏羲大典的层次与水平,座谈会围绕“培根铸魂、为民族纳祥、为中华祈福,为家族培德”大典宗旨展开讨论,号召广大传统文化学者共襄这一文化盛宴。
座谈会由本届恭祭根脉始祖太昊伏羲大典组委会秘书长、传统文化学者王月凡先生主持。组委会主席、华夏史志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齐秀文先生率先致辞,他满含感激之情,对在酷暑中不辞辛劳前来传经送宝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与谢意。齐院长强调,伏羲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此次大典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期望大家集思广益,将 2025 年农历 九月初 五的恭祭大典办出特色、办出层次,使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随后,座谈会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组委会顾问、原周口市人大副主任白明宽先生指出,研究、弘扬与践行伏羲文化,在当代具有深远意义。伏羲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当代社会,深入挖掘和传承伏羲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根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组委会顾问、原周口市政府史志专家组组长王汝印先生从周口文化的区位优势切入,阐述了周口作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更是众多姓氏的根脉祖源地。举办恭祭伏羲大典,能够充分发挥周口的文化优势,吸引全球华人目光,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周口,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
复古学资深倡导学者、收藏鉴定专家朱宝领先生认为,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时代,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例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古老的伏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对伏羲文化相关文物的收藏与鉴定研究,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实物支撑。
河南电视台健康节目资深制片人、策划人周凤伟先生则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对恭祭伏羲大典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并且希望大家放大格局,把大典办成一个民族心灵洗礼精神盛宴,通过制作精良的专题节目、纪录片,讲述伏羲文化的故事,展示大典的庄重与盛大,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互动活动,提高民众参与度,让伏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中医药战略科学家、孙思邈医药古籍文献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樊红杰先生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指出伏羲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伏羲氏一画开天,创造八卦,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举办恭祭大典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洛阳市偃师区客家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朝阳先生分享了客家文化传承的经验,他提到,姓氏文化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举办恭祭伏羲大典,能够唤起全球华人对根脉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应加强与各地姓氏宗亲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伏羲文化和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海内外华人的交流与团结。
传统文化学者、洛阳老子学会老子文化交流委员会名誉主任刘明林女士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强调,举办恭祭太昊伏羲大典,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要将大典打造成一个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研讨、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伏羲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传承的接班人。
组委会顾问、原周口平粮台博物馆馆长张志华先生和原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馆长王丽亚女士,分别从博物馆文化展示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在大典筹备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举办与伏羲文化相关的文物展览、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让民众在参观体验中感受伏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为恭祭伏羲大典的筹备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建议和思路。大家一致认为,举办恭祭伏羲大典,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寻根溯源祭伏羲,传承文化耀中华”,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25 年农历 九 月初 五的华夏万姓宗亲代表恭祭根脉始祖伏羲大典必将成为一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文化盛会,让古老的伏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王月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