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大典年鉴暨华夏姓氏智慧》论文评审会在周口召开 2025年9月27日,由华夏史志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华夏人文出版社出版的《伏羲大典年鉴暨华夏姓氏智慧》论文评审会在河南周口隆重举行。来自伏化研究、姓氏根亲文化、易道文化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智慧贡献力量。评审会现场,专家学者们以“溯源·传承·创新”为核,对《伏羲大典年鉴暨华夏姓氏智慧》的编纂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作为华夏万姓宗亲恭祭始祖伏羲大典组委会的重要学术成果,该论文集历时近一年公开征集,共收到海内外投稿200余篇,最终精选80篇结集出版。全书分为“伏羲文化研究”、“姓氏根亲探源”、“易道文化应用实践”三部分,总计35万余字,既包含有上古文明的考据阐释,亦有对当代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

华夏史志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齐秀文在致辞中表示:“伏羲一画开天,肇启中华文明之根。《伏羲大典年鉴》不仅是学术成果的荟萃,更是对华夏文脉的深情回望与时代回应。”评审专家组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文献考据、学术研讨、社会意见征询等多维度评审,最终确定获奖论文代表 评审会期间,华夏人文出版社代表与周口区域文化学者就“如何让典籍走出书斋、贴近大众”展开热议。打造“可触摸的文化盛宴”,让《伏羲大典年鉴》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养分。据《伏羲大典年鉴暨华夏姓氏智慧》执行主编、华夏万姓宗亲恭祭始祖伏羲大典组委会秘书长王月凡先生介绍,该书来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文化官员,还有来自民间的“草根专家”,有八旬老者,也有刚踏入在会的青年才俊,从此也说明,伏羲文化作为中国的源头文化,太昊陵作为中华民族的寻根朝圣地广泛深入人心,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 周口古称陈州,是伏羲定都之地,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此次评审会的召开,既是对华夏文明源头的深情回望,亦是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号召。正如评审专家组特邀专家、原周口市政府史志专家组组长王汝印先生在总结中所说:“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我们既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随着《伏羲大典年鉴》在恭祭大典期间的正式发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悄然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展开。(《伏羲大典年鉴暨华夏姓氏智慧》编委会/文)

